中国书法家网
中国紫砂艺术网
中国当代艺术网 -最大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

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分享到:

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 
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arning: Smarty error: unable to read resource: "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"(www.www.losbananas.com/ajax_op.php) in /www/web/sitemagic/public_html/libs/Smarty/Smarty.class.php on line 109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仪族兄晚景凄凉:靠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:戎丹妍2014-01-02 09:23:43 来源:中国新闻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日,南京市民王正铨先生向《发现》周刊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:他的父亲民国大律师王炳钧曾经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溥侗打过一场官司,这场官司为溥侗赢得了自由,也为二人赢得了珍贵的友谊。在溥侗后来迁居上海的岁月中,二人也常有书信来往,从信中内容看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充满感激,在比自己小20多岁的王炳钧面前,溥侗都谦恭地自称为“弟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究竟是怎样一场官司,让一位皇家贵公子如此谦卑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被列为“汉奸”关押,找旧识王炳钧为他辩护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王正铨的家中,他向记者细细讲述了这段往事。据他回忆,父亲王炳钧为溥侗打的这场官司和溥侗的“汉奸”身份有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是清朝皇室成员,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,因为这层关系,在汪伪政权时期,身在上海的溥侗被汪精卫所网罗,迫使其担任汪伪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长一职。因溥侗是当时戏曲界名流,于是又让他在所谓的“中日文化协会”设置下的戏曲班指导排曲和彩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,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溥侗便被国民政府列入了“汪伪汉奸”的名单,并很快被关押起来,等待审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关押期间,国民政府给了溥侗两个选择,一是自己找律师为自己辩护,一是由国民政府直接安排律师为其辩护。最后溥侗选择了自己选择律师,而他选择的律师,正是王正铨的父亲——王炳钧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为什么会选择王炳钧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呢?原来,溥侗和王炳钧是旧识,两人的相识源于南京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对溥仪当傀儡,溥侗来南京国民政府当官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,早在1933年时,溥侗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官,即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的委员。但不管是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还是汪伪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长,都是个虚名,溥侗只是挂个名,不用上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起来,溥侗也是个有气节的人,他来当国民政府的蒙藏委员会委员,正是因为看不惯溥仪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。伪满洲国刚成立时,溥侗就发表言论:“我反对!你溥仪在东北当儿皇帝,我誓不去东北,而且要携家往南。”他的这一言论,只是表明他的立场,是不是真的举家南迁,并不好说。但此时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听说此事后,认为溥侗深明大义,气节可嘉,于是就聘任他到南京做官,以此表明和伪满洲国的势不两立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的溥侗正是穷困潦倒之时,靠典当为生,于是也就答应了请求,来到南京,担任了这个闲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因为平时也不用正式去上班,所以溥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“玩”,他玩什么呢?溥侗之所以被列入“民国四公子”名单,就因为他在曲艺书法方面卓有成就。他自小就酷爱昆曲与京剧,文化素养深厚,又因他的身份,想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不难。于是年纪轻轻,他的戏曲造诣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,他能在一曲戏中同时扮演五个角色,且惟妙惟肖,轰动梨园。在北京时,他就曾和同为“民国四公子”之一的袁克文发起成立了票房“消夏社”,和北京的名票友一起玩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到了南京,溥侗自然忘不了旧业。此时的南京,最著名的戏曲名流当属甘家大院里的甘贡三,爱好戏曲的溥侗自然少不了要去结交,并在甘家大院组织了票房,梅兰芳等戏曲名流也常常光临此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去甘家大院串门,和大律师志趣相投成好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的家就在甘家对面,此时王炳钧已是南京著名的大律师,结交了很多高层名流,和甘家又是邻居,也是常去甘家串门,于是自然而然就和溥侗结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对戏曲并不太感兴趣,也没有深入研究,但他酷爱书法和收藏,这一点和溥侗志趣相投。溥侗的书法水平也非常高,他在文艺方面可以说样样精通,琴棋书画无所不能,幼年时他曾是光绪皇帝的伴读,从小就接受这方面熏陶,加之他本身也喜欢,所以和王炳钧自然谈得来,两人经常一起切磋书法和收藏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这层关系,溥侗会邀请王炳钧做他的辩护律师也就不意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炳钧开始并不知道他昔日的好友已经身陷囹圄,在日本军队占领南京后,王炳钧弃家去了武汉、四川、香港、上海等地,从事隐蔽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,直到抗战胜利才返回“王公馆”居住。此时,溥侗已经被国民政府列入汪伪汉奸审判者之列,身处大牢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到溥侗的委托,王炳钧自然不会推辞,毕竟之前两人是故交,况且溥侗此时年事已高,在担任汪伪职务时,他已经有60多岁,要说他能为汪伪政权效多少力也不太可能。因此王炳钧在担任溥侗的辩护人后,向国民政府请求对溥侗从宽发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审判在大成殿举行,经辩护溥侗从轻发落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溥侗的审判是在朝天宫的大成殿进行,审判那天,已经7岁的王正铨也跟随父亲王炳钧来到现场,坐到了听众席上,不过当时的王正铨还小,并不了解审判的经过,很多事情还是长大后听父亲王炳钧回忆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据资料记录,审判当天,溥侗因身体中风,是用藤椅抬进法庭的。当公诉人提出汪伪政府对美宣战书上有伪国民政府委员溥侗的签章,因此对他该按叛国罪论处后,溥侗是这样反驳的:对民国政府内迁,我体弱多病未能随行,深感痛心。后来蜗居上海卖字度日,并未与汪伪同流合污。至于汪伪任命我当汪伪政府委员,我疾病缠身一老翁,无力抗拒却也从未到职,我作画写字的印章在管事那里,由他保管,宣战书所用印信盖由汪伪派来的秘书把持,我从未碰过。希望法庭核查,待查明真相再定我罪名不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完这段后,很多在场的人也纷纷点头。后来,经王炳钧的努力,溥侗也因身体等原因,被保外就医。后经审判,溥侗被判有罪,但罪不甚大,且年迈多病,又曾对国家文化有过进献,故从轻发落,监外执行。从此,溥侗幸获自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景凄凉,靠朋友变卖字画维持生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,溥侗在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到“王公馆”作客,王正铨此时也对溥侗有了记忆,“他个子不高,年纪也很大了,满脸皱纹,和平常老人看上去没什么区别,不说没人知道他是轰动一时的‘民国四公子’,有时他进门还会和我说笑几句,逗逗我这个小孩。”不过此时的溥侗已经风烛残年,又无收入来源,因此他来这里除了和王炳钧切磋书法和收藏外,有时也是想托王炳钧帮他变卖几件藏品,维持生计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来,溥侗定居到上海,但他和王炳钧依然有书信来往。书信中交谈最多的内容,主要还是和字画及资费有关,比如最近收到“润资”多少钱了,还有一些藏品想交给王炳钧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而在其中一封信中,溥侗还提到王炳钧为自己的儿子找工作的事,得知王炳钧为“小儿谋一小事”后,溥侗“闻之不胜感激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也可能因此,溥侗对王炳钧一直非常尊敬,虽然他比王炳钧大23岁(王炳钧1900年生,溥侗1877年生),但也会以“弟”自居,有时连落款都是“弟溥侗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2年,溥侗在上海去世,前来吊唁的大多数都是他生前的弟子,与溥侗情深的梅兰芳也冒雨前往吊唁,并苦苦恳求开棺让他见“侗五爷”最后一面。但王炳钧因有事耽搁未能前往吊唁,只能以信吊唁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今,王正铨手中珍藏着几封溥侗和父亲王炳钧的来往信件,还有一把溥侗送给王炳钧的折扇,上有溥侗的亲笔手书。书信和折扇上的字迹,俊逸潇洒,不拘一格,似与溥侗不羁的一生相合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简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溥侗(1877年-1952年),字后斋,号西园,别署红豆馆主。父亲爱新觉罗·载治,乃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,过继于道光长子隐志郡王为嗣,世袭镇国将军、辅国公。溥侗自幼在上书房陪读,学作诗文,钻研琴、棋、书、画,收藏金石、碑帖,精于治印,酷爱剧艺。对于昆、京艺术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兼工,并对戏剧音乐如笛、二胡、弦子、琵琶等无所不通。因排行老五,世人尊称为“侗五爷”。因通晓词章音律,溥侗曾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《巩金瓯》作曲,严复作词,不过这首国歌作好后,清朝很快也就灭亡了。1933年,溥侗定居南京,在业余时间联系一些昆曲爱好者成立了“公余联欢社”等业余曲社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溥侗避居上海租界里,以卖字卖画度日。抗战胜利后,名列汪伪名单里的溥侗下狱、中风,老境不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责任编辑:汲平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: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,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立场,也不代表中国美术家网的价值判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美术家网版权所有Copyright©WWW.MEISHUJIA.CN,All right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网站刊登的信息和专题资料,均为中国美术家网版权所有,未经中国美术家网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或转载使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rocessed in 0.092(s)   7 queries